“飞越彩虹”——深圳首支多民族童声合唱团引发关注
多民族童声合唱团演唱《打谷调》。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场纯净而饱满的童声合唱演出再次震撼了深圳爱乐者。深圳首支以多民族文化为特色的童声合唱团——“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献上了他们的首场音乐会。他们与来自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藏族的童声合唱团和9位民族文化传承人,与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一起,在深圳音乐厅的舞台上,联袂呈现一场来自“远古与大地”的民族之声。记者从深圳音乐厅处了解到,演出前一周票已售罄。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这样一支全新合唱团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度,记者日前来到后台一探究竟。
“飞越彩虹”——源自公益,意在传承民族文化之美
深圳,作为一座高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早已汇聚了来自全国各省市及地区的人口,也是除了北京之外第二个囊括56个民族的城市——约一百万少数民族同胞在此生活和工作,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座城市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12年前,为了多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民族童声合唱艺术的发展,深圳一批热爱音乐艺术的爱心人士发起了“飞越彩虹”公益项目,在全国10个省及自治区建立了24个少数民族的36支合唱团,守护来自不同民族的多彩天籁。正是这样的契机,深圳音乐厅“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于今年初应运而生。自1月4日招生以来,经过数场面试甄选,选拔出了278位学生组成了合唱团、预备团及启蒙班的第一批团员。合唱团执行团长王芳欣喜地告诉记者,10个月来,孩子们在一次次训练中进步,并在“音乐下午茶”、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球“七城联动”首映礼、福田区“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歌会等文化活动中崭露头角,磨炼胆量。
据王芳介绍,“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在艺术风格和演唱曲目上,紧紧依托中国多民族音乐的土壤,以求达到“能够跟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童声合唱团共同演唱的水平”。此次演出,当深圳的孩子们以标准的发音,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无缝衔接,共同唱响民族古调,令不少观众散场后仍回味不已。据介绍,这得益于科学的训练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远程指导。
“孩子们今年3月9日上了第一堂课,除去暑假,只有6个月的时间,利用周末上课和排练。”王芳说,孩子们不仅要学习乐理和合唱的技法,还通过网络视频,与远在边疆的民族文化传承人老师们沟通、学习语言。同样,深圳的音乐老师和专家们,也时常奔赴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的民族童声合唱团进行指导。
扎根多民族艺术土壤,多次打磨呈现现代艺术水准
作为国内少有的民族童声合唱团,“唱什么”是合唱团风格塑造的重要一环。作曲家对少数民族民歌的再创作显得尤为重要。当晚,根据少数民族民谣古调改编的《打谷调》等乐曲经孩子们的童声演绎,如春风拂面,澄澈入心。
“民族音乐是一种原生态的演唱,更多是单声部、单旋律的演唱,但这对于现代的合唱艺术来说,还需要进行技艺上的润饰。”王芳表示,音乐会呈现的民谣古调,均经过了音乐专家们的改编再创作。作为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艺术总监及演出团指挥的胡雪漫老师,兼任着“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的艺术总监和指挥,她与作曲家刘晓耕带领的年轻的作曲家团队,对民族古调进行了更加符合童声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的改编。无论是声部编排还是发声技巧,都力求保留民族特色,同时更具艺术性。
“双向滋养,互相欣赏”,音乐架起友谊之桥
参与了多日彩排的王芳对记者说,这场演出对于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孩子和深圳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双向滋养,互相欣赏”,在深圳音乐教育工作者眼中,文化的交流无疑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丰盛的营养。
此外,本次音乐会邀请到了9位“民族文化传承人”鼎力助阵,将流传百年的民谣与古调,融汇在孩子们纯美的歌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