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0755-8284-1888
演出购票
Performance ticket purchase
首页 > 演出信息 > 全部演出
演出购票
Performance ticket purchase
年度巨献——费城交响乐团音乐会
  • 演出: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兼音乐总监:雅尼克·涅杰-瑟贡
  • 主办:深圳音乐厅
  • 时间:2014年05月29日 ( 星期四) 20:00
  • 地点:深圳音乐厅二楼演奏大厅
  • 票价:VIP、1680、1380、1080、880、680、480、380元
说明:
  • 1.2米以上或6周岁以上儿童(凭身份证)凭票入场,其他儿童谢绝入场
  • 一人一票。喜乐会会员网上购票九五折优惠,观众网上购票九八折优惠。
  • 项目简介

百年辉煌的“费城之声”,第一个来华演出的美国交响乐团

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当代十大世界交响乐团之一

世界三大青年指挥家之一雅尼克·涅杰-瑟贡首度随乐团巡演

谭盾历时5年创作的微电影交响诗《女书》亦将华丽亮相

名团佳作,大师云集,一场无与伦比交响乐狂潮即将上演!

>>大众乐评之《费城之声:遥远的神话与眼前的期待》  

>>大众乐评之《从中国现代到俄罗斯经典》

>>乐评《悲怆》

演出曲目

谭盾:  <<女书>>

温馨提示:本场第一首曲目为微电影交响乐《女书》,舞台上方会悬挂三块荧幕,R、Q、S区部分观众无法看到荧幕正面影像,购票时敬请留意)

柴可夫斯基:<<第6号交响曲>> 

曲目以演出当天为准! 

费城交响乐团

  

    成立于1900年的费城交响乐团,以其卓越的音响、俘获观众心灵与想象的敏锐能力,以及在音乐创作领域无法企及的多项 “第一”,长期跻身世界顶级交响乐团之林。费城交响乐团不但致力于探寻古典音乐和曲目,同时还不断发掘能够引起当代观众共鸣的精彩作品。在长期巨大成就的启迪下,费城交响乐团将关注点放到了未来,它并不仅仅满足于保持最高水平的艺术品质,而且试图通过为全球听众创造一种强大的音乐体验来挑战和超越这一水准。

    2012年夏季,雅尼克·涅泽-瑟贡加入这一团体,成为费城交响乐团第八任音乐总监。他高度协作独树一帜的指挥风格、根深蒂固的音乐好奇心以及激情澎湃富有表演欲的演出广受好评。 雅尼克的才能和远见不仅限于交响乐,而且延伸至歌剧和合唱音乐等领域。他丰富多彩的表演曲目使得乐团的音乐会门票常常售罄。另外,他还定期在演出后举办讨论以拉近与音乐会的观众的距离。在具有深厚造诣的音乐家的倡导下,乐团将他们的光芒从舞台延续到了社区。乐团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及与社区的长期合作,将古典音乐带入各家各校。

    在雅尼克的领导下,费城交响乐团重返世界最著名的古典音乐唱片品牌德意志留声机唱片公司的录音室录制并发行了新的商业唱片,曲目包括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以及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的改编曲目。乐团更是重新回到广播领域,与经典音乐广播频道WRTI-FM合作推出每周日下午的节目。

    费城是乐团的常驻地。费城交响乐团不仅与赞助乐团主音乐季的奇摩表演艺术中心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关系,也在当地曼恩表演艺术中心、佩恩码头等其他场馆举行演出。乐团更可说是费城乃至美国的外交大使。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应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的邀请,成为第一个在中国表演的美国交响乐团。而现在,乐团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乐团每年固定在卡内基音乐厅及纽约萨拉托加表演艺术中心有一系列的演出,还与瓦尔山谷音乐节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指挥兼音乐总监 雅尼克·涅杰-瑟贡(Yannick Nézet-Séguin)

    雅尼克·涅泽-瑟贡自2012年夏天开始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第八任音乐总监。《纽约时报》以“非凡”一词形容雅尼克,认为在他的指挥棒下,乐团奏出了最美的声音。雅尼克带领乐团达到了新的音乐高度。雅尼克在第二季音乐节中延续了第一季的势头,尤其在费城微缩音乐节邀请三位顶级作曲家为乐团三位重要的演奏家创作独奏曲。第二季度最终在施特劳斯独特而富有戏剧性的革命歌剧《莎乐美》中完美谢幕,这也是乐团首次与费城歌剧院合作。

    雅尼克已经是音乐最高水平的领导者,更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指挥人才。2008年至今,他担任鹿特丹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伦敦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以及蒙特利尔大都会管弦乐团艺术总监暨首席指挥。此外,2013年秋季,雅尼克有幸成为第一个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指挥项目担任导师指挥的指挥家。 这位年轻杰出的指挥家已成功与世界各地众多顶级乐团合作,他也在很多世界一流歌剧院演出并广受好评。

    雅尼克与世界最著名的古典音乐唱片品牌德意志留声机唱片公司(DG公司)有着长期合作。他的唱片录制硕果累累,除了费城交响乐团,他还指挥鹿特丹爱乐乐团在BIS唱片公司、维珍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带领伦敦爱乐乐团与LPO厂牌合作;以及带领大都会管弦乐团与加拿大SACD唱片厂牌ATMA Classique合作。

    生长于蒙特利尔,雅尼克·涅泽-瑟贡就读于当地的音乐学院,后在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师从著名指挥家卡尔罗·马里亚·朱里尼及约瑟夫·弗朗默斐。雅尼克获得的众多奖项包括加拿大总督功勋奖一等勋章(加拿大最高平民奖项)、皇家爱乐协会奖、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奖、丹尼斯-佩尔蒂埃奖(魁北克政府颁发给艺术领域杰出人才的最高奖项)以及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乐评《悲怆》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我们的俄罗斯音乐的入门曲。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了6部交响曲,柴六是告别人世之作,人生的总结陈词。“悲怆”这个标题就是柴氏毕生风格的写照。悲伤很美,但不止美,还有沉痛的“怆”,这种深沉的力量,也许唯有交响乐能够传达。
      第一乐章,b小调,4/4拍,从快板转至中庸的慢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声声嗟叹,欲说还休,似乎都是为了逼出一句赞叹般哀伤的曲调。一开始已预告了悲剧。
      在1997版的索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这句叹息的主题,在茫茫雪原、在沃伦斯基冲进安娜家抱走她的时候哀恸不休。《悲怆》贯穿始终。安娜的真与美,将悲剧变成了美学。只是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几乎夺走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光彩,那个华丽的舞曲遮住了传说中一袭黑衣艳压群芳的亮相。
      一个响雷惊醒了美梦,醒来还要继续和命运战斗。捷杰耶夫最出色的诠释是这一段狂风暴雨的展开部:音响浑厚,一气呵成,音乐的洪流透着灿烂光芒。悲怆已不再囿于内心,放眼大地,春回俄罗斯,冰河融雪,天地很宽。他给予柴可夫斯基的忧郁以力量,适时淡化伤感。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5/4拍。像一支有点奇怪的舞曲,跳一圈华尔兹又低头思量两拍。音乐充满细节,淑女点头、屈膝、托裙摆的优雅都栩栩如生,但这样的贵族生活慢慢流露空虚感。杰吉耶夫再次将视野转向广阔大地。
      第三乐章是振作。G大调的活泼快板,4/4拍。一首混合谐谑曲与进行曲的奏鸣曲。快板逐渐上涨,之后升起生机勃勃的曲调,如春日原野上一派忙碌蓬勃的景象。第二主题是一段“塔兰泰拉”舞曲,一种意大利南部的快板舞曲。但这舞曲在此像一支战斗进行曲,欢快的音乐中,悲壮的力量从未消失。
      第四乐章,悲哀的慢板。所有乐器的曲调都持续下行,如一颗心渐渐下沉。往日在回忆中光影朦胧。这一乐章总是被形容成凄怆、哀怨。这些被杰吉耶夫淡化开去,成了平静面对生活而愈加开阔的生命,并越来越有力。悲怆化作战斗不熄的内心之火。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天才也是他的陷阱。很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些哀美的曲调贬褒不一,谁都知道,哀曲总是击打人心,但也容易表达露骨,落了下风。捷杰耶夫的办法是拥抱忧愁,解放孤独。他在伤感面前加速,在哀愁面前掀起乐队的波澜,给老柴的旋律塑造中正而宽厚的情感,将伤感交响化而成有力的“悲怆”。也许这也体现了他对“经典”的看法,结构均衡而气质淡远的音乐方可隽永。
      作曲家如此总结自己的《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激情,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如生命熄灭。他好像真的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熄灭一样,写出一段安魂曲。据说,其中有一段长号的插曲,与前后结构无关,这正是东正教安魂弥撒的典型结构。《悲怆》由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之后,没过几天,他突染重病过世了。
      柴可夫斯基是敏感压抑的人,没有留下可供我们津津乐道的传奇和八卦但也留下了两三个谜。比如他的死因,有说是死于霍乱,有说是服砒霜自杀;还有他的同性恋传闻。这个精神抑郁的人总算搞出了点潜意识层次的乱子来,可惜当年这是丑闻,人们说他变态,令他更抑郁;还有他与资助人梅克夫人的柏拉图式爱情。梅克夫人听完他的音乐之后激动得不能自己,据说她不但爱他的音乐,更看上了他的人。但浪漫主义时代的爱情是有洁癖的,容不得恩情、包养之类的人情来玷污。14年中,他们未曾谋面,仅书信往来。梅克曾在信中问他,是否明白爱的力量,他急切地回信说,有的,有的,然后再次将答案绕到音乐中去。这样一段淹没于时间与故纸的爱情,即使克制,也教人相信,它的真挚与灼烈,与所有的山盟海誓一样。
      英国音乐学家杰拉德·亚伯拉罕写了一部厚厚的《柴可夫斯基传》,详细搜罗了老柴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他的矛盾重重,他的多愁善感、神经质,他对他人的恐惧。作者说,他提供给心理学研究的素材比以往的任何音乐家都丰富。所有性格上的缺陷的结果就是,作曲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他沉入自己的世界,在人间行走、观看,时时觉得荒谬。就像在梦中,或闯入了一幕戏。在浮华世界的恐惧中,莫名爱上了一位女歌手,其实除了她的嗓音之外,他对她一无所知。在柴可夫斯基的传记里,这位女歌手没有面目,像一个美丽僵硬的躯壳。后来离婚,就像一场梦醒。仅书信往来的梅克夫人,却是世上最亲近、最了解他的女人。他不知道她在哪里?长得美不美?他每天散步、思考、作曲的时候,时时有她陪伴。有时候坐在书房,好像她随时都会推门进来,问他晚上是去鲁宾斯坦那儿还是去河边看烟火?
      除了冯·梅克,还有树林、黎明的河流、原野、风和孩子们能带给他安全感。俄罗斯人对土地爱得深沉,宽广的自然生态反复出现在他们的绘画、文学与音乐中,俄国风景就是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土地像母亲,她的抚慰与愈合能力是惊人的,列夫·托尔斯泰曾借列文之口说出,居住在乡村,每日跟着农民一起割草,日复一日,他渐渐从爱情的失落中走出来,重新生活。土地也让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慢慢痊愈。只有俄国人才能深刻体会这种恩情。捷吉耶夫了解柴可夫斯基,就像了解自己的母语。他总是将作曲家哀伤的眼光指引向大地,天高地远,人的情感庄严亦微小。他曾说:“湍急的河流、高山峡谷……我热爱那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因此直到今天,它还能给予我力量,并且在我的工作风格上有所体现。”也许热烈真挚的人,擅长从土地和星宇中吸收能量。况且,在一片天地高远的地方,人们渴望奔跑、飞翔,想象力也给添了翅膀。
      都说写旋律和写诗一样,纯粹靠天分。但我们聆听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从柴一听到柴四,发现“旋律大师”其实并非三两天摇身而变的。柴一、二、三显然在认真临摹德奥交响乐,将短小动机展开得一丝不苟,甚至有些机械。到柴四已经不同了,曲调有了清晰的廓形,乐器法有了层次。这是老柴走向世界的第一曲。其中曲调的善感,似乎来自他的舞剧的成功经验。柴六继承了越来越明晰的个性,除了主题旋律无与伦比的精彩,连所有的连接句、展开句都是可圈可点,异常明晰。
      2011年十一国庆节的时候,捷杰耶夫率领他的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演全套的柴可夫斯基六部交响曲。姐夫又发动了他们俄罗斯人的蛮劲。以一位作曲家搞专场,这样的音乐会曲目表恐怕全球罕见。但柴可夫斯基不同,姐夫说,那是刻入他们骨头的声音。
         是的,柴可夫斯基是不同的。于我们何尝不是。几代中国人在他的音乐中成长、沉默与哀恸,如果没有他,我们的苦难如何发出声音?在我心里他不是什么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家,或旋律之王。这些俗气的头衔。我不知道音乐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是否研究得出,为什么柴可夫斯基的曲调总是叫你心头一紧,忽然间,孤独、梦境、童年的无助接踵而来。旋律是什么,来自遥远的不可知处,又像自心深深处。他是谁,一个100年前的俄罗斯人,如何会了解你的过去,你的成长故事,你梦中的底色?本篇乐评摘自:《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

Apr 2025
SMTWTFS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 暂无演出
喜乐会
music lovers
扫一扫,关注我们
场地预定:
0755-8284-1813
  • Address /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一路2016号
  • E-MAIL / szyyt@shenzhenconcerthall.com
Copyright © 深圳音乐厅2019 粤ICP备05008197号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vancheer
票务热线:0755-8284-1888
置顶